(一)光溫組合與育性轉換
自從發現光敏核不育系粳稻“農墾58S”以來,各地通過轉育和其他方法育成了一大批新不育系,這些不育材料對光溫反應各不相同,曾經被冠以“光敏不育系”“溫敏不育系”“光(溫)敏不育系”等名稱。但是,由于大多數試驗是在大田自然光溫生態環境下進行的,而且試驗的條件各不相同,故而所得結果有時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不育系的光溫反應特性,而且在不同的不育系之間其育性轉換的光溫特性亦難以比較。就對溫度反應影響較敏感的不育系而言,導致上述情況的發生就更難避免。在自然條件下,同一地區的溫度變化較難在長時期內做出準確預報的變量,且人們不可能在不同時段內重復展現其溫度變化,更不能在不同地區的相同時段實現相同的溫度變化,這就會對試驗結果的重現性造成極大的障礙。再者,如前所述,自然界內的光溫條件是不能隨機組合的,很難把光長與溫度兩個因子對育性的作用獨立分析。所以為了避免這方面的不足,達到提高試驗重現性和可比性的目的,人工模擬生態環境,尤其是模擬光溫組合是經常采用的手段。在人工氣候模擬中,人工氣候箱最具實用價值。應當指出,雖然人工模擬光照難以達到太陽光譜的組成成分,即光質與太陽光譜間存在一定差異,但光長可以人為地調控。另外,人工氣候設備內的送風均采用垂直氣流交換的方式,與自然界內“風向”的空氣水平流動也相差甚遠,但是人工氣候箱內的溫度設置可按人為要求做模擬,能夠實現溫度時間變化的重演,只要人工氣候設備(箱)的型號相同,在不同時間、不同地點也能做到相同溫度變化,從而保證了試驗的重現性,同時也增強了結果的可比性。
還要指出的是:在研究“溫敏”“溫光敏”“光溫敏”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轉換過程中的“溫敏性”時,應當分清如下概念,即由于低溫脅迫導致雄性不孕的“臨界溫度”和導致雄性從可育狀態到不育狀態的“不育起點溫度”,以及從不育狀態到可育狀態的“可育起點溫度”。不育起點溫度對“溫敏”“溫光敏”“光溫敏”核不育系雜交稻制種甚為重要,而可育起點溫度則與繁種密切相關。在實際應用中,測定核不育系的“不育起點溫度”在一般情況下較之測定“可育起點溫度”更為重要。下面將闡述國家“863”計劃“101-01”專題對于新育成的秈型“溫敏”核不育系,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進行“可育→不育”的育性轉換起點溫度的測定方法。
(二)人工條件下的不育系育性轉換“起點溫度”的測定方法
1 供試材料
供試材料見表5-4。
表5-4 供試材料基本情況
2 人工氣候箱(步入式植物生長箱)溫度 光照設置
人工氣候箱的溫度、光照設置見表5-5。
表5-5 人工氣候箱試驗條件設置
根據廣州地區的日長度情況(圖5-1),早稻花粉母細胞形成期約在5月中旬,此時的日照長度為13.14~13.35 h,故而設置人工光照的時數為13.0 h,這樣既與廣州地區的實際日照長度較為吻合,又符合不育系對短日照要求的原則;在溫度設置方面,過去對晚季秈稻始穗期低溫脅迫的研究結果認為,20℃是導致不孕的“臨界低溫”,為了與誘導秈型溫敏、溫光敏、光溫敏不育系由可育→不育的“起點溫度”區別開來,所以試驗中采用的溫度下限為21℃。